“夜间经济”政策缺乏配套,落地性几何?
今日看点
中国的“夜间经济”古已有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如有着近千年历史自贡灯会,就是对中国古代“夜间经济”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拉动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繁荣“夜间经济”,拉动夜间消费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因此,近两年许多城市相继发布“夜间经济”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性究竟如何?
一、“夜间经济”成刚需,多地发布相关政策
“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消费经济,具有业态多元、场景融合、品质生活等属性。夜间经济的丰富程度,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的生动注释。美国人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反观中国,由于气候、习俗等多重差异,各地夜生活的发展程度不一,且基本都处于自发和无为状态。
“夜间经济”的繁荣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现状共同决定的,一方面,“城,所以盛民也。”对于生活于斯、奋斗于斯的人们而言,城市不仅是寄身之所,更是心灵所依。当忙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坦言,“只有在深夜里,我才能成为我自己”。用消费犒劳自己,以娱乐放松身心,成为一种普遍选择。另一方面,“三驾马车,消费为王”,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7成,而夜间经济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力抓手。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把人气聚起来,城市经济就能火起来。
无论是基于社会发展还是经济现状,“夜间经济”成为刚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9年以来,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济南、西安等地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推动夜间旅游走向成熟,激发夜间消费新动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地政策多以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为主要内容,安全、交通等配套政策相对空白。但是,发展“夜间经济”,提振“夜间消费”是个系统工程,既牵涉市政、交通等硬件支撑,也有赖于文旅、管理等软件配套。
二、政策频发,落地性几何?
就目前情况而言,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各式举措层出不穷,但要真正走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并非易事。搞活夜间经济当然需要增强夜间服务的可达性,如鼓励开设全天制或分时制的配套设施,延长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的运营时间等,但这仅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打造可持续化发展的夜间经济是一个囊括了政府行为、商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全面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安排相关举措才能够有效地助推夜间经济的增长。
1
配套交通设施的缺位
一直以来,夜间商业配套交通设施的缺位是制约夜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怎么去”“如何回”的问题影响着居民、游客以及夜间商业经营者们的消费决策与消费积极性。近两月,北京市实施了多项保障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的举措,包括将地铁1号线、2号线每周五与周六常态化延时运营,使其末班车通过时间延至凌晨以后;而据相关公示信息,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在非节假日中鲜少出现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的情况,不过在“五一”“十一”及春节假期中的延时安排已成为惯例。各地响应政策号召的方式与力度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夜间交通问题的复杂性:无论是公共还是私用,交通系统的调整变动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简单修改和延长运营时间即可,还涉及到运营成本、维护保修、人员安排等事项的权衡。
2
消防安全保障措施的协调
消防设施、安全保障则是影响夜间文娱休闲项目开放运营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延长运营时间或举办灯光秀、夜间展览、音影表演等活动是否符合城市市容管理、消防安全等规定,文博文物单位与普通商户的消防标准与限制条件是否存在差异,如何根据夜间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各方规定,还需要整体统筹。此外,如何保障居民与游客享受夜间消费时的人身安全,如何升级夜间景观设计提升夜间消费的质量,如何处理夜间消费人群所产生的噪音与垃圾废品……如何在不扰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激发夜间消费潜力,如何处理好夜间经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夜间消费业态的趋同化
此外,现代的夜间经济已经由早期简单的灯光餐饮夜市的“1.0版本”转变为包含了“食、游、购、文、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的“2.0版本”。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从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设施等方面提出九大主要任务,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不可否认,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灯光秀、夜间演出、夜市等几乎成了各旅游城市的夜间经济的“标配”,许多地方的夜间消费业态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甚至景区、主题公园内销售的夜宵小吃、纪念品都大同小异。科学合理布局业态,避免夜间经济的“千城一面”,打造具有城市特色、高质量的夜间经济聚集区,既需要深刻认识到夜间文化消费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需要文化业界、学界及相关部门共同出谋划策。
总而言之,切实落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需要政府协同各相关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业配合到位,交通、消防、公安以及文化旅游、工商管理、市场监管等各部门的联合推动。这样才能更好达到夜间经济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的目的。
三、政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著名经济学者李佐军表示:“夜间经济繁荣以后,会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如果城市管理延续过去的思维和模式,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繁荣夜间经济,还需要加快对城市现有管理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既要规划好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也要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为夜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改善夜间出行便利度方面,除了公共交通的延时运营需要做出系统调整外,私用交通如出租车、网约车也需要采取响应夜间营业的鼓励措施。拓展夜间消费场所方面,可以将现有重点商圈在地理和时间上进行进一步延伸,也需要把住宅密集区与夜间经济密集区在空间上合理布局,提升城市综合规划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夜间景观方面,不仅需要增强夜间活动场所照明的强度与密度、夜间的导览与指示作用,最好能够在设计景观配置时融入当地特色文化的巧思。完善夜间安全保障方面,一是加强消防安全检修的力度,二是增设必要的夜间安保人员。
丰富夜间文化消费方面,既需要把握与平衡好“消费”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夜间经济不能只有光彩炫目的“灯光秀”,还需深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开发满足居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文化秀”。
只有科学规划、多措并举,为夜间经济这颗种子营造好生长环境,才可能等到“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时候,彻底打破“抱着水缸喊渴”的现实尴尬。“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从古至今,人们都对灯火璀璨、歌舞升平的夜晚充满了向往。充分激发夜间经济红利,城市势必更具人情味、烟火气,市民定能更具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来源:
中国日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
重庆日报,《夜间经济让城市更具人情味》
人民日报,《夜间经济:城市消费新蓝海》
北京日报,《做大做强北京夜间经济》
END
责 编 | 侯雪彤 刘小炜
美 编 | 王径舟
推荐阅读